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空軍多次派出運20、運9等國產大中型軍用運輸機向武漢空運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和物資。這既是我國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列裝部隊后首次參加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也是空軍首次成體系大規模出動現役大中型運輸機執行緊急大空運任務。
航空工業所屬多家通航企業充分發揮通用航空優勢,多次執飛緊急防疫物資運輸任務,將一批批疫情防控重點地區急需的口罩、防護服等運送至目的地,為當地解決燃眉之急提供了支持與保障。
無論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還是在無數次的地質災害、森林消防等多種緊急救援中,航空應急救援都憑借其響應速度快、機動能力強、救援范圍廣、救援效果好等特點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此,在2020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業副總經理楊偉和全國政協委員、航空工業科技委副主任、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吳希明聯合多名代表委員,分別向大會提交了有關構建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不斷提升裝備國產化水平及制造能力的建議和提案, 呼吁建立健全國家主導、統籌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加強航空應急救援戰略力量。
建立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
既正當其時,更迫在眉睫
習近平總書記在AG600大型水陸兩棲飛機水上首飛成功的賀電中明確提出,要“繼續為滿足我國應急救援體系和國家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需要,實現建設航空強國目標而奮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加強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完善應急救援空域保障機制。
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與國際航空強國相比,我國航空應急救援起步較晚,還面臨體系不完備、裝備不充足、產業發展緩慢等突出問題。因此,建立健全國家主導、統籌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加強航空應急救援戰略力量不僅正當其時,更是迫在眉睫。
近年來,我國國內外安全形勢日趨復雜,嚴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重大公共衛生及公共安全事件頻發。2019年,我國因自然災害共造成909人死亡、1.3億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3270.9億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08738人;共發生森林火災2345起,受害面積13505公頃??梢哉f,航空救援是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最高效、最安全的方式。
此外,在國家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社會對保障公民安全更加關注,對得到完善的航空救援服務的需求快速提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2019年我國人均GDP達到9915美元,遠超過6000美元的國際通航產業發展均值標準, 具備了發展航空救援產業的經濟條件。正因如此,航空應急救援作為通航產業服務國家安全和民生的剛性需求,還將成為牽引和推動通航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提升航空應急救援裝備
國產化水平
與國際航空救援強國相比,我國航空應急救援起步較晚,體系建設發展相對滯后,與國土面積、人口總量和社會發展水平不相匹配,主要體現在體系不完備,指揮協調難度大,救援力量分散,網絡化、信息化程度低;裝備質量低、數量少, 任務裝備不足,場站基礎配套設施薄弱;裝備產業發展緩慢,產業散、亂、弱的趨勢已露端倪,需求輸入研究欠缺,標準和規劃跟不上發展要求等。
如何破解這些現實問題,加快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步伐, 來自航空工業的代表委員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是軍地一體,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從我國國情以及新時代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需求出發,以軍民共用、平戰結合為原則,分級建設航空應急救援總體管控體系,實現對城市、森林、草原、山地、海洋等全域空天覆蓋。面向重大災害搶險、重大突發事件處置、重要軍事搜索救援等“三重”任務,兼顧醫療救助和國際救援需求,統籌協調、集中調配國家各類航空應急救援資源。針對我國區域發展水平和應急救援需求的差異, 在西部及邊疆地區突出“三防”(森草消防、反恐邊防、離島海防)需求, 以200千米半徑覆蓋為基準,以森林航空消防基地、航空護林站、武警航空部隊及預備役航空兵等應急救援關鍵力量建設為抓手,建設航空綜合應急救援區域基地網絡。在中東部城市密集、經濟發達地區突出“三救”(災害救援、醫學救助、事故急救)需求,按人口分布,建設40分鐘抵達機制航空應急救援保障中心網絡。
二是自主自強,提升我國航空應急救援裝備國產化水平。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到2030年我國約需2000架直升機用于應急救援。截至2019年底,國內民用直升機總數1237架(引自“亞翔航空2019中國通航報告”),其中國產機70余架,飛行平臺及任務裝備均無法實現自主保障,一旦面臨國外出口管制,應急救援體系運行將難以維系。針對需求量大、國產率低、產業布局分散的現狀,應強化國家在發展航空應急救援裝備的主導地位,統籌國家航空應急救援產業發展戰略, 發揮央企骨干作用,提升自主保障能力的同時牽引地方企業和各類社會資源,共同打造國家級航空應急救援產業平臺。
三是重點突破,努力提升我國航空應急救援裝備制造能力。國家加大支持,優先發展一批重載、遠程、高原、多用途救援飛機平臺,著力發展智能化、無人化、精準化關鍵技術。
助力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國家隊”義不容辭
把握機遇,意味著也要面臨挑戰。著眼廣闊的國際市場,環伺著實力雄厚的競爭者們,國產裝備仍有十分充足的發展空間等待著我們去構筑。
經過多年發展,航空工業作為我國唯一具備飛機平臺、任務設備、系統組網以及服務保障全產業鏈整體供應能力的企業,已具備成為航空應急救援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基礎。一直以來,航空工業主動承擔政治與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航空應急救援示范基地建設, 向社會開放采購供應體系,凝聚技術創新能力,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對行業健康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航空工業還在全力推進AG600大型水陸兩用救援飛機研制,加速推動AC系列直升機及大型無人機改型等重點工作,強化低空空域管控組網、無人智能飛行控制管理等優勢技術應用,為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供好用、管用、耐用、適用的裝備與服務。
“航空強國”是新時代黨和國家賦予航空工業的神圣使命和政治任務,航空工業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部署要求,切實發揮國家航空應急救援裝備體系化發展主力軍作用,以滿足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需求為導向,以提升航空應急救援國產裝備保障能力為目標, 全力推動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發展,為維護國家安全和提高民生福祉貢獻力量。(記者 馬麗元 劉文波 吳瓊)